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时间:2025-01-31 08:52:54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编辑】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语文版高中课标教材必修第一册的课文。学习这篇文章要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蕴涵于叙事之中的写法,学习课文正面叙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技巧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在理解课文主题的基础上。提高思考层次;联系历史知识,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唤起对战争恶魔的憎恶,教育学生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和平,珍惜幸福,抵制邪恶。

二、教学重点

1、学习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2、学习寓情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看奥斯维辛的简介和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

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天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日月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需要掌握的词语:

毛骨悚然(song) 和煦(xu)

废墟(xu) 不寒而栗(li)

踉跄(liang qiang) 祈祷(dao)

呆滞(zhi)

(三)师生互动,理解课文

1、提问: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老师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2、老师再启发: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作者却执著地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并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那么这篇文章肯定有成功之处、你认为这成功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实例来分析。

尽量启发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学生一时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作如下指导:

(1)屏幕播放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法西斯残暴屠杀妇女的图像,问: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自然会指出,应该怀着悲愤的心情。文中第2段即表达了这种感情。但除了与这种情景相吻合的悲情描写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却都写了欢乐的情景。这种乐景描写与悲情协调吗?

明确:文章写了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树木繁茂、儿童嬉戏的祥和景象、这是写实景。但作者觉得这种祥和之景出现在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是“一场噩梦”。这是以乐写悲。以乐衬悲。虽然今天的奥斯维辛早已是“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是一幅欢乐的景象。但在作者和了解法西斯暴行的人眼里,这里曾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地方。是善良的蒙难地。眼前虽然是一幅阳光明媚、欢乐祥和的景象,但是人们心头阴霾难除,总觉得在此地出现此景。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使人更感“毛骨悚然”的。这是以乐写悲,更增其悲。

(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

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它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

4、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歌材料略)

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5、教师总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

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6、布置作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 ……此处隐藏3423个字……结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景物描写,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2.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否矛盾?

学生讨论后明确:

标题吸引人。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东西,的确没有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每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3.学生可能会认为本文不是一篇新闻,因为与常见的新闻不同?

学生讨论后明确:

是新闻。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4.作者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这样写什么好处?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好处是:为读者勾勒出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使新闻具有准确的客观性和清晰的可视性,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难探究

1.文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内部的记叙描写中,大都是毒气室、焚尸炉、装人的盒子等残酷、丑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写到了“一排照片中间有一张美丽姑娘的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学生讨论后明确:

我们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个二十多岁、可爱而美丽的姑娘。对于其他受害者,作者几乎没有任何正面描写,只有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闻记者用了整整一个段落来加以描述,“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用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关于年轻、美丽、生命力和梦想的故事,这些全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将这些美好因子集于一身的姑娘却被纳粹一手毁灭了,它对人们心灵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力将是极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众多死难烈士中选取了生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作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巴金选取了聪明、可爱、对人忠诚的小狗作为控诉“”、忏悔自责的主要载体和对象……照片上的姑娘、刘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间一切美好的象征和代表,他们的被毁灭、受折磨才能产生动人心魄的“怜悯与恐惧的效果”,而这正是美学理论中悲剧的最典型涵义。也只有这样的悲剧,才能提醒人们:这样惨无人道、灭绝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重演了!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学生讨论后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体现。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感受: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和写法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教师教学总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六、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不仅是作者的疑问,也是给读者提出的问题。请你写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看了的人还看了:

1.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2.高中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精品教案

3.高中语文第一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

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5.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文解读

6.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文

7.高一语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练习试题及答案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4《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