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5篇《短歌行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短歌行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1:短歌行 教案【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2、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体味忧情。
3、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
以“忧”为线索,揣摩诗歌情绪变化,体味忧情
鉴赏诗歌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典故及点化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设疑讨论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知人入诗,了解背景
1、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三国曹魏时名士,喜评人物,)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这些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自己的创造。汉乐府诗大多叙事,而曹操常用乐府旧题抒写感情和抱负,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气魄雄伟,情感深沉,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2、诗题
“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可配乐歌唱。
三、诵读感知,读出“忧” 情
1、教师范读
譬pì 如 呦呦yōu 子衿jīn 鼓瑟sè 可掇duō 越陌mò 度阡qiān 三匝zā
2、学生自由读
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四言诗,两两相隔;
边朗读边找出此诗的“诗眼”,全诗通过此“诗眼”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诗眼
明确:忧
4、齐诵,体味忧情
四、知人论世,为何而“忧”
诗人的情感焦点是“忧”,那么诗人为何而忧?
(找关键句,体味忧情)
教师总结:一忧人生短暂(人生之忧),二忧贤才难得(贤才之忧),三忧功业未就(天下之忧)
五、品味鉴赏,何以写“忧”
提问: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的?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确:
① 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也叫“换名”。它重在事物的相关性。作用: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确: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补充:所谓用“典”,是指在诗词中通过各种手法,或引用、或化用、或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①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②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名句,以山高水深比喻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用典,以周公自比,表明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六、迁移拓展
1、古今向来对曹操的`诗都有很高的评价。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小结:悲凉沉雄、慷慨激昂、感情丰 ……此处隐藏75611个字……歌行》。我们今天就来读诗,品析曹操的忧心之壮。
板书核心任务:诵读《短歌行》,品析曹操的忧思之壮
解决问题:
诵读:
(一)诵读指导:全诗按八句一节共四节,每节共四章,每章两句。注意分清章、节、句
(二)全班诵读,找诗眼。落实诗眼为“忧”。筛选:几次出现?是哪几句?
二、品析情感:
(一)品“忧”:
曹操这诗里的诗眼是“忧”。他忧的是什么?请大家自己品读,结合文本概括诗歌里反应出来曹操担忧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种担忧?
明确:A忧人生易逝。(板书)
1、哪一部分读出来的?2、对酒当歌,本该狂欢,为什么突然生出这种担忧?结合年龄分析。事未竞,人已衰,情何以堪!所以,这个担忧的实质是统一志向在有生之年难以实现,功业难以成就的忧。3、忧而无解,怎么办?喝喝,气势豪迈4、请一生读
B忧人才难得。(板书)
品诗句:1、勾划表达“人才难得”的忧的章句?2、读出来。补充。3、这三个句子能不能用相同的语气读?(提醒句式)感情是递进的,一句比一句忧得深沉、激越。4、除了忧,还有鼓瑟吹笙、契阔谈宴,是写的什么场面?5、想象中宴饮,畅谈,情感又怎么样?(融洽欢悦)6、那曹操说到人才难得的时候到底是忧还是喜?表面看是悲喜交织,内心还是忧 7、我们读,就要读出他的情感。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听,交换,交流。8、女生情感更细腻多变,全班女生读。
析原因:读出了跌宕起伏。曹操情绪大起大落直接原因是(人才不来的煎熬、纠结,渴求得神思恍惚了)。深层原因是人才不够,统一志向难以实现。三国群雄角逐,各方都想尽一切办法网罗人才。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典型例子。曹操赠赤兔马,三度发求贤令。
小结 :这两个忧实质都是功业未就的忧。(板书)
谈到功业未就,曹操忧归忧,但自有一代枭雄睥睨一世的胸襟。他是用哪一章诗句表达他的志向的?
篇25:《短歌行》教案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设计思路:
“深读—深思—深悟”为模式的深度阅读
所谓深度阅读就是给阅读者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思想自由且占有较多相关材料的前提下,透过文本文字符号的表层意义,与文本、作者以及自己等展开多重对话,从而获得深度情感体验、受到深刻人生启迪的阅读过程。
(1)深读,将文本、作者、背景等要素融通,学生在更加深广的层面上读懂作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一场精神的对话。我先把作者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中,谈谈那场声势浩大、震撼人心的赤壁之战。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知人论世,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解读文本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2)深思,将阅读同生活和人生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启发思考、培育思想、认识自然与社会以及人生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曹操《短歌行》中,分析文本、鉴赏艺术手法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曹操的内心世界,挖掘文本隐含的意义:作者作此诗的意图如何?从三国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和曹操本人的经历及曹操勾画的统一天下的宏伟蓝图,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的思想感情,把握曹操的“忧”,挖掘出他的忧不是简单消极的悲悯,而是有一股建功立业的慷慨之气;最后得出结论:忧人生的实质是重人生,忧贤才的实质是重贤才,这种“忧”有一股慷慨之气。
(3)深品,将文本表层含义和隐含意义解读结束后,我的教学并没有结束。我我和学生一起思考该词的感情基调,回忆初中所学《龟虽寿》和《观沧海》,体会曹操诗歌的慷慨之气,由此理解“建安风骨”。阅读如果仅仅是以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为目标,显然还不够,阅读应该是使阅读者受到启迪、获得思想的过程,使阅读者成为一个思想者。这当然也要求教师自己首先是个思考者。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文体常识
2.学习本文比与兴,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歌含义,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全文,梳理文意
2.通过问题探究,感悟诗人的情感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理解诗人的“忧”,感悟诗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正确理解诗人的“忧”,体会曹操的雄心壮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品味全诗的慷慨之气
比与兴、用典等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看——情境体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短歌行》。说到曹操,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曹操不仅获“英雄”之名,亦有“奸雄”、“枭雄”之谓,然而可以确信,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他是一个大气磅礴,慷慨激昂的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当年他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时所吟唱的《短歌行》。
学生观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的片段。
设计意图:激昂的背景音乐加上老师的慷慨陈词,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不同于平时的阅读层面,作品是作者特定背景下心灵世界的外化,阅读需要把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咀嚼,任何将文本和与之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孤立解读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停留更长的时间,而这个视频片段是对历史的演绎,最合适从这里作为切入口,穿越文本符号的表层意义,实现深层次的对话。
(二)美美地读——融情入文
播放曾在CCTV—3播出的朗诵视频,然后作节奏情感方面的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诵读指导:《短歌行》是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诗人以真实、新鲜、有力的情感吸引和打动读者,要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感情,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